行业动态

发掘“人文桂林”

时间:2017-11-18   点击:

在优美的桂林山水间,周开保被称为“痴人”已经30余年了。这位当地著名的考古专家,一有空闲就往乡下“乱跑”,痴迷于“地面考古”。他最深的“考古”感受是:被人吟诵了800多年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虽然极形象地道出了桂林自然风光的殊胜,却也让不少游客在沉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忽略了赏析另一份“人文胜景”——散落在桂林山水间的那些蕴藏文化信息、饱含浓烈乡愁的历史遗迹……

1 转向

寻找“边缘之路”

结识周开保,是在14年前。当时,已经由桂林考古队转入园林部门工作的他,正得意于自己全身心参与打造的虞山公园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一座早已毁为废墟的帝王庙堂,恢复它原有的历史韵味,化身为“百姓园林”。

14年后再访周开保时,这位63岁的专家已经退休,却一直没有停歇在桂林山水间的“地面考古”工作。谈起自己最大的考古感受,他感慨道:“桂林除了‘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还拥有一笔十分难得的历史人文资源。而这笔丰厚的资源,至今仍然处在亟待保护和开发的状态!”

时光回溯至29年前,作为考古队员的周开保,目光一直是盯着地底下的。

桂林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号称“西南会府”,自古官宦名流、商贾文人云集,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但是,经过多年考察、挖掘,周开保遗憾地发现:和黄河、长江流域许多古城相比,桂林的地下文物除梅瓶这一国宝外,重要发现不多。这应该与桂林地区丘陵少、石山及洞穴多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埋藏的文物难以长久保存。

那么,在桂林考古还能有新的发现吗?

看着这位北大学子压抑的精神状态,考古界前辈提醒:在桂林考古要有新突破,你不妨试着走走“边缘科学”的路子。

“边缘之路”又在哪里呢?周开保必须自己去寻找。

1986年的一个秋日,周开保到平乐县青龙乡下盃村考察,黄昏时分绕村子转了一圈,只见石山脚下翠竹成林,池塘边老乌桕挂满红叶,一座座清代宅院默然而立,素雅中透着秀气,古朴里饱含苍凉……多有韵味的一幅“南国村野图”啊!

回到村中和长者聊天,周开保赞道:“下盃,好美一座古村宅!少见少见!”

长者却不以为然笑道:“这样的古村宅,在我们桂北可不稀奇!”接着,长者一口气报出一串古村宅名称——渔村、迪塘、旧县、江头洲、长岗岭……

在桂北长大的周开保听罢暗暗吃惊——身为考古工作者,对这些古村宅却十分陌生!凭借职业敏感,周开保隐隐感觉到: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那条“边缘之路”,已经若隐若现出现在眼前……

2 探寻

邂逅古村老寨

如今,提起渔村,在桂林阳朔一带早已路人皆知。但是,在1987年,被群峰环抱着静静卧于漓江之滨的渔村,却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子。那年夏天,周开保和同伴一起兴冲冲赶到兴坪古镇,寻问去渔村的路。漓江边,划船人一听说要去渔村,连连摇头道:“不去不去,太偏僻了!”

水路没人愿去,难道没有陆路可通?镇上有人指点道:从兴坪翻山越岭过熙平古城遗址,登上天水寨后再下山,可达渔村。

周开保和同伴立即顺羊肠小道艰难前行,穿过早已荒废的熙平古城遗址,再沿陡峭的五指山东麓攀爬,耗费大半天时间,一步三喘登上天水寨南寨门时,举目望去,只见眼前漓江如带。江边,一座古朴的村落,在树林间若隐若现。

“渔村!渔村!”周开保和同伴欢呼着,忘记了疲劳,一路小跑奔下山去。

依山傍水的渔村,如今凭借村中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清代庭院和深厚的桂北传统文化底蕴,已成为漓江边一处著名景点。在兴坪码头,每天都有游轮定时前往。游客徜徉村中,一边欣赏着老院落的雕梁画栋,一边倾听着当年孙中山先生在这里题写匾额、发表北伐演说的往事……

渔村是刻意寻找,石头寨却是偶然发现。

16年前,周开保应朋友之邀到阳朔县葡萄乡杨梅岭品尝杨梅。红艳艳的杨梅漫山遍野,周开保的目光却被村口一排石板屋吸引了——整座房屋的墙体竟然没用一块砖,全部由片片青石垒积而成,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

顺着石板路进村,只见家家户户的墙基、墙体用的全是石头,有的连屋顶之瓦也用片石代替。周开保惊叹:“只听说过贵州布依族人善用石头造屋,想不到桂林也有这么奇特的石头房!”

村里人见周开保对他们的“杰作”这么感兴趣,马上来了精神:“嘿,这个还不算什么。你再到山里边去看看,山里有座石头寨——那才真叫‘石头城’!”一听此言,周开保已经顾不上品尝杨梅,马上请人带路进山。

石头寨距杨梅岭不过一公里。进到山中,只见一片青灰色石屋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寨中石屋各有特色,方形墙体砌得棱角分明,圆弧墙体修得线条流畅。有的石墙上悬挑吊脚,有的石墙下搭出披厦。门楼则依地形变化,或正开或侧开。更令人赞叹的是,石片之间不用灰浆黏结,却垒得结结实实,齐齐整整。日长月久,不少石屋墙上爬满凌霄、果藤,古朴中透着一缕清幽雅致。

面对周开保的连连赞叹,村中老人笑道:“祖传的手艺,人人都在行。在你们眼里是鬼斧神工,在我们看来却是易如反掌!”

3 搜桥

人生一大乐趣

桂林风光,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有水必有桥。周开保在他的“地面考古”行程中,少不了与一座座古桥相遇,并由此相知相爱。

发现最老的仙桂桥的年岁,是在20多年前。一天,周开保和同事在阳朔进行文物普查时,得悉白沙镇旧县村曾是唐代武德年间阳朔古县城所在,便沿着遇龙河东岸的崎岖古道前往考察。

接近旧县村时,跨上一座小石拱桥。小桥并不起眼,周开保却从藏在青草中的桥体“嗅”到了某种信息。趁着歇脚间隙,他涉水到桥拱下查看拱券结构。突然,顶部石头上几行榜书出现在眼前——“岁次癸卯宣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丙子朔甲时建架新圈石桥一座……岁次丁巳绍兴七年十二月初三庚申日乙时重新修架仙桂桥……临桂东乡大圩匠人造”。

掐指一算,这竟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重修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石拱古桥!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行人立马精神大振,围着古桥拍照,测量,抄记款识……

如今谈起这桩往事,周开保依然相当兴奋:“这不仅是我‘搜桥人生’中一件大喜事,也应该是广西桥梁考古中的一大幸事。这座距今890多年的古桥,在桂林古桥中年岁最老,在广西也应该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拱桥。”

会仙湿地的铜桥,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摄影发烧友眼中的“明星”。铜桥美丽的倩影,不时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电视镜头里。20多年前,当铜桥默默无闻时,率先向世人“报料”的,正是周开保。

当时,到会仙进行文物普查的周开保探寻的目标是富于历史底蕴的石门嵅古寨。考察结束时,当地村民随口说起附近还有座小小的古桥。听说是古桥,周开保决定:再小也要去看看!

沿河岸步行20余分钟,远远就看到平静的水面上一座石拱桥耸起古朴的身影,两岸柳枝飘逸,远处群峰挺拔,一位牵牛的老人正悠然过桥……好一幅桂北水乡风景画!

考察一结束,周开保立即赶写一篇消息,在当地媒体发表。铜桥自此扬名!

柳州三江素以风雨桥扬名。周开保在考察中发现:桂北的风雨桥,也很有特色。

在全州县龙水镇万乡河边,周开保与一座红柱绿瓦的风雨桥相遇,细查桥头碑记,得知这座“虹饮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桥长70.88米,桥面宽4.22米,桥身开间多达31个,是桂林遗存至今的明清年间最大的风雨桥,在当地有“虹饮仙液”美称。

近30年来,周开保在桂林搜寻、探访的古桥多达100余座。搜桥,成为他“人生一大乐趣”!

4 携手

“痴人”不谋而合

10多年前,默默行走在桂林山水间的周开保常常会在心底涌起深深的孤独感。如今,在“地面考古”的行程中,他欣喜地发现:志同道合的“痴人”越来越多,大家关注的目标常常会不谋而合!

在桂林城漓江边,曾经耸立着一座名楼——逍遥楼。上千年来,逍遥楼建了毁、毁了建。到抗战年间,这座名楼已经毁损得踪迹全无。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于唐景云二年(711年)被流放至桂林时创作的这首《登逍遥楼》,激发起林志捷、何琼羽等一群文化人对那座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名楼的眷恋。在长达10余年时间里,一群“痴人”从各个不同研究方向,锲而不舍地探寻着逍遥楼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当逍遥楼已然十分模糊的地理位置、历史面貌在众人努力搜寻、研究下逐渐清晰时,2014年,“重建逍遥楼”项目正式提上桂林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周开保荣幸地成为逍遥楼重建项目专家组组长。

与逍遥楼相接的东巷,也在专家们严谨的考证下启动“修旧如旧”工程,恢复它原有的风貌。

如今,东巷已成为桂林新的旅游热点,具有唐代风格的逍遥楼也悠然立于漓江之滨。笔者登上这座由主楼、基座、台基组成的高达24米的楼阁,徜徉于回廊、大柱之间,欣赏着这座名楼的典雅与灵动,感触着一群“痴人”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人文价值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厚重的“人文桂林”,正以越来越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的优雅,它的美丽,绝不亚于“甲天下”的山水!

http://www.nnhccl.com/